包公祠 (合肥)
31°51′29.19″N 117°17′07.18″E / 31.8581083°N 117.2853278°E
包公祠 | |
---|---|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合肥市庐阳区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清 |
编号 | 1-66 |
认定时间 | 1961年公布 1981年9月重新公布 |
合肥包公祠是合肥祭祀包拯的专祠,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是中国各地包公祠中延续时间最长的。[1]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1961年包公祠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重新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1986年,新的包公墓在包公祠旁边建成[3]。
历史
[编辑]宋朝时,宋仁宗要把巢湖赐给包拯(另有说法是将半个庐州城赐给包拯[4]),但是包拯不愿接受,只要了合肥南边的一段护城河,后来包拯的后人一直在这里生活,合肥人便把这里称为包河。包河上原有一座岛,叫做“香花墩”,又叫“包墩”,包公祠开始就建于这座岛上。《庐州府志》中称:“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将原来岛上的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称小岛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将其改名为“包公祠”。
太平天国运动中,包公祠毁坏,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并且增加两院。李鸿章的哥哥,湖广总督李瀚章,在享堂挂上了“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又写了《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在祠堂后的石头上。
20世纪初战火不断,包公祠失修。包河河床淤塞,南岸变成了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肥市政府规划在包河附近修建公园,1954年成立了包河公园修建委员会。此后移走了墓地,在两岸进行园林建设,1956年重修了包公祠,并且将岛连上河岸。文化大革命中包公祠遭到严重破坏,多数雕像被毁[5]。1979年以后被重修,1984年合肥市政府开始利用护城河的水道和周围公共景区修建环城公园,包公祠的建筑被点灯亮化。[6]
主要建筑
[编辑]大门
[编辑]包公祠的主体是三合院建筑,大门上有“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两侧还有侧门,侧门上分别写着“顽廉”、“懦立”。
正殿
[编辑]正殿又称享堂,内有有包公雕像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正上方悬挂的是李瀚章写的“色正芒寒”的横匾。左边是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节亮风清”的匾额,右边是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庐阳正气”的匾额。摆在右侧的还有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这是包公公正的象征。例外还有陈列包氏家谱和合肥历史的陈列品。
廉泉亭
[编辑]位于东侧,1966年底拆除,1980年重建。[6]亭中有一口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李国蘅作《香花墩井亭记》,刻于石碑上。文中有一个故事称有位太守喝了井里的水头疼,后来被发现是贪官。于是有了井水可以判别官员贪污与否的传说。合肥啤酒厂以前生产的啤酒被称“廉泉牌”,名称就是从此而来。
流芳亭
[编辑]原来叫做流芳台,相传是包公读书的地方。后来建筑物被毁,1981年重新仿建。
参考文献
[编辑]- ^ 包 公祠. 合肥市旅游局. 2006-06-27 [201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中文).
- ^ 安徽省文物局. [201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2).
- ^ 包拯遗骨成谜 传说装殓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无踪迹. 中国新闻网. 中安在线. 2015-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4) (中文).
- ^ 包公祠. [201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1).
- ^ 荷叶田田包公祠. 安徽新闻网. 《安徽日报》.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9) (中文).
- ^ 6.0 6.1 合肥市志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