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鏡中鏡 (器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鏡中鏡》(德語:Spiegel im Spiegel),亦有譯作《鏡中之鏡》,是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小提琴鋼琴所寫的器樂作品,寫於1978年。

作品沿用帕特慣常的「鐘鳴作曲法」方式創作的簡約音樂,主樂器的旋律純以上行或下行的自然音階所構成,由最初兩個音,最終變為接近兩個八度的幅度;至於伴奏部份,則以不間斷的分解和弦所組成,配以低音部或高音部的長音作為襯托。

全曲長度為10分鐘。而除了原來的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外,帕特亦改編予其他樂器的版本。現時,已出版了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中音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巴松管圓號上低音薩克管英语Baritone Saxophone與鋼琴的版本,亦有為管風琴的獨奏版本[1]

2011年,本曲於BBC廣播四台的節目「騷靈音樂」(Soul Music)中被重點介紹,小提琴家泰絲敏·利托英语Tasmin Little表示《鏡中鏡》是一首充滿「龐大的情感影響」的作品(with a powerful emotional impact)[2][3]

樂曲分析

[编辑]

本曲以F大調寫成,採用 6/4
拍子,作曲家手稿標示的速度為 ≈120,而印刷版本則標示為≈100。全曲共126小節。當中鋼琴伴奏主要以F大調主和弦的第二轉位、以分解和弦的方式進行。而在最高音域及最低音域則以F音A音C音的延長音(同樣採自F大調的主和弦)作為襯托。

至於小提琴部份,則全以附點全音符下拉奏上行或下行的音階,其長度按每次增長,每一次結尾必停在長音A上: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a1.~ a1.~ a2. r2.
}
前奏

三小節鋼琴獨奏

第一組

兩個音,在長音A前各自加入一個音。上行為G音,下行為B


\relative g'
{  
\time 6/4 
\tempo 4 = 100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g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a1.~ a1.~ a2. r2.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bes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a1.~ a1.~ a2. r2.
}
第二組

三個音,在第一組的前方加入低一個或高一個音,上行為F音;下行為C音。(由此處起所有長音A不再標示)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f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g1. 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c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bes1. a1.
}
第三組

四個音,同樣在第二組前加入高或低一個音,但排列方式上,除結束音外,改以倒轉方向形式進行。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 )g1. f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1)e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bes1. c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1)d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a1.
}
第四組

五個音,回復原來的次序和排列。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d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e1. f1. g1. 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e'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d1. c1. bes1. a1.
}
第五組

六個音,和第三組處理方法一樣,除結束音外,次序倒轉。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 )g1. f1. e1. d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1 )c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 )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 )bes1. c1. d1. e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1 )f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 )a,1.
}
第六組

七個音,回復原來的次序和排列。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bes,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c1. d1. e1. f1. g1. 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g'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f1. e1. d1. c1. bes1. a1.
}
第七組

八個音,和第三、五組的處理方法相同,除結束音外,次序倒轉。剛好跨越一個八度。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 )g1. f1. e1. d1. c1. bes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1 )a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 )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 )bes1. c1. d1. e1. f1. g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1 )a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 )a,1.
}
第八組

九個音,回復原來的次序和排列。小提琴由最低音開始。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g,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a1. bes1. c1. d1. e1. f1. g1. a1.
}



\relative g'
{  
\time 6/4 
\key f \major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bes'1.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a1. g1. f1. e1. d1. c1. bes1. a1.
}
結束

最後再以一個長音A作完結。

流行文化的應用

[编辑]

《鏡中鏡》自面世至今,已被不少的電影電視採用為配樂,其中主要包括了下列的作品:

電影

[编辑]
年份 類型 名稱 導演
1996 電影 今生情與恨英语Mother Night (film) 凱斯·高登英语Keith Gordon
2001 電影 歌頌愛情英语In Praise of Love (film) 尚盧·高達
2001 電影 軍官的房間英语The Officers' Ward (film) 法蘭索瓦·杜貝宏英语François Dupeyron
2001 電影 心靈病房英语Wit (film) 米克·尼高斯
2002 電影 迷失死亡谷 吉士·雲·辛
2002 短片 《時間的黑暗》
Dans le Noir du Temps
尚盧·高達
2002 電影 天堂英语Heaven (2002 film) 湯·泰華
2002 電影 薩拉米的士兵英语Soldados de Salamina (film) 大衛·楚巴英语David Trueba
2002 電影 浩劫妙冤家英语Swept Away (2002) 佳·烈治
2002 電影 生活的發現英语On the Occasion of Remembering the Turning Gate 洪常秀
2004 電影 來信情緣英语Dear Frankie 舒娜·奧爾巴赫英语Shona Auerbach
2005 電影 愛無止期英语Time to Leave 法蘭索瓦·歐容
2005 紀錄片 奧斯威辛: 納粹最後的對策英语Auschwitz: The Nazis and 'The Final Solution' 勞倫斯·里斯英语Laurence Rees嘉芙蓮·塔格英语Catherine Tatge
2008 電影 禁慾英语Elegy (film) 伊莎貝拉·庫謝特
2011 電影 燃燒的人英语Burning Man (film) 強納森·泰普利斯基英语Jonathan Teplitzky
2011 電影 重金搖滾男的奇異旅程英语This Must Be the Place (film) 保罗·索伦蒂诺
2011 紀錄片 雨傘人》 - 紐約時報紀錄片 埃洛·莫里斯
2012 宣傳片段 沉默之屋英语Silent House (2011 film) 基斯·肯泰斯英语Chris Kentis勞拉·劉英语Laura Lau
2013 電影 回到最愛的一天 李察·寇蒂斯
2013 宣傳片段 引力邊緣 艾方索·柯朗
2013 電影 反霸權聯盟英语The East (2013 film) 扎爾·巴特曼里英语Zal Batmanglij
2013 電影 喪星玩轉荷里活 彼得·法拉利及其他
2014 電影 男孩像他 丹尼爾·里貝羅英语Daniel Ribeiro
2015 電影 La tête haute法语La Tête haute (film) 艾曼紐·貝考
2017 電影 戰地狐步舞 山謬·毛茲
2017 電影 愛的見習生英语Novitiate (film) 瑪格莉特·貝茲英语Maggie Betts

舞蹈

[编辑]

劇院

[编辑]

電視

[编辑]

體育

[编辑]

歌曲

[编辑]
  • 鏡中鏡》:香港歌手姜濤於2022年1月推出的單曲,當中結尾部份使用了本曲的伴奏動機

注釋

[编辑]
  1. ^ Universal Edition 有關《鏡中鏡》的所有印刷版本資料。.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2. ^ BBC Radio 4 - Soul Music, Series 12, Spiegel im Spiegel.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3. ^ BBC Radio 4 - Soul Music.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4. ^ La Ménagerie de verre.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5. ^ "The Good Place" Whenever You're Ready (TV Episode 2020) - IMDb,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