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學
模因學,又稱或模因論,是一種基於類比達爾文進化論的視角來研究心智內容的學說,源自於理查德·道金斯於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1]模因論旨探索文化信息傳播的文化演化模型。
迷因,類似作為生物遺傳單位的基因,為文化的遺傳單位,但具體的定義不明。可能被迷因學的支持者稱為迷因的東西包括大腦內的知識、觀念、宗教信仰、鏡像神經元、或神經電訊號,或是外在的習俗、謠言、新聞、習慣、口號、諺語、用語、用字、笑話。迷因學認為迷因會進行自我繁衍從而在不同人的思想領域內傳播。模因學部分沿用了基因學中以基因為中心的進化觀點,正如基因的優勝劣汰,一個模因是否成功取決於內容影響和傳播能力。
迷因學的研究在2005年後開始停擺,唯一的學術期刊(Journal of Memetics)停刊,至2020年迷因學已經少有正式的學術研究。科學史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迷因學強調從迷因的角度研究其自我複製,造成研究者花費大量時間爭論迷因的具體定義,而且受道金斯的影響,迷因學反對族群選擇,並認為迷因對生物適應度有害。這些意識形態侷限了迷因學的發展,最後敗給了雙繼承理論。[2]
字源
[編輯]英國演化生物學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創造了模因(meme)一詞,源自希臘文mimeme(模仿),為了與基因gene一詞類似,縮短為meme。研究模因的學術行為即稱為模因學(Memetics)。中文翻譯有覓母[3]、媒因[4][5]、模因[6]、文化基因[7]、迷因[6]、米姆[8]、謎米、瀰、瀰因、瀰母等,是文化資訊傳承時的單位[6]。
歷史
[編輯]理查·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認為儘管被感知的方式不同,文化領域同樣存在着一種生殖性。在書中,作者聲稱模因這種信息單位居留於大腦中,並在社會演化的過程中變異和自我繁殖。道金斯認為,進化的發生必須存在三個條件:[9]
- 變異,或是對現有因素的新增變化;
- 遺傳和複製,或是創造既有因素的複製品的潛力;
- 差異的「素質」,或是使一種因素比其它因素或多或少地更適應環境的條件。
道金斯強調只要三個條件滿足,進化的過程就會自然而然發生,而且這樣的進化並不只適用於基因這樣的有機因素。他認為,模因亦同樣有着進化所需的屬性。因此,模因的進化不僅簡單地類似基因學進化,並且也有着自然選擇的現象。道金斯的文字中也提到,各式的思想理念代代相傳,在傳遞迭代中這些思想受獲取信息主體的影響,或增強或減損,或影響思想本身。例如,某些文化或許催生出工具製造獨特的設計和工藝,從而獲得了與同類相比的競爭優勢。[9]
因為《自私的基因》一書為基因學主題,道金斯在關於模因如何在人腦中繁衍、控制人類行為並最終影響文化走向的問題上並未給出足夠的解釋,這個創造性的概念在社會學家、生物學家和其他學科的科學家之間掀起了一波爭論,而模因為「信息單位」的定義並非道金斯得出,實際出自於其他學者之手。模因學進化理論兼容了理論中達爾文主義和拉馬克主義的特徵。模因在被繼承的過程有着拉馬克主義的影子,當一方希望獲取到某個指定的模因時,更多地會使用推論而不是完全地複製。例如當一個人在學習如何鍛造釘子,他只需要觀察演示後進行模仿,無需模仿整個過程中分拆的每一個細枝末節。[10]
迷因的傳播
[編輯]不同於基因只能在基因體內複製或是由父母遺傳至子女,模因透過語言和文字等媒介在人腦間傳播,包括閱讀和學習都是模因的增殖方式。模因可以以垂直(通過基因的複製,從雙親到子嗣的過程)或水平(如病毒或其他方式)傳遞生命信息。其中父母傳播給子女時,因為小童吸收能力強、信任父母、且大部分時間皆接觸父母,所以傳播的資訊完整度較佳,但速度受限於生育的速度。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道:「模因的概念就是將人群中行為比作病毒,使其他人感染。」模因也能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進行複製,或許可能有長時間的休眠期。模因通過對寄主生成的行為進行傳播,模仿是為模因繁殖的重要特徵之一。除了模仿其他人類的可視的行為,模因還會以人類之間複製無生命的信息記錄——如書籍、樂譜——的形式發生傳播。據此,麥克納馬拉認為模因可以被分為內在模因(i-memes)和外在模因(e-memes)兩類。[11]一些研究者在通過觀察後認為,地球上通過模仿來複製傳遞模因的的物種包括人科、海豚和一些鳥類(有些鳥類通過學習鳴叫聲來冒充他們的父母和鄰居)。[12]
某些人將模因的傳播比喻為疾病的傳染。許多社會中的傳染現象,如從眾效應、癔症蔓延、模仿犯罪(Copycat crime)、模仿自殺等傳染性模仿都被視作模因傳遞的例證。另外,觀察者們將一些本能的模仿行為與模因影響下的模仿區別開來,如打哈欠、嬉笑等——被視為先天行為,而非社會化的學習。[12]
宗教
[編輯]宗教是模因學一個典形例子。
- 很多宗教主張教徒必須與教徒結婚,能令他們的兒女在一個全是同一宗教的環境下成長,長大後成教徒的機會大增。此為重質生殖形。
- 反對婚前性行為、自瀆、避孕、墮胎,此令教徒必需結婚以解決性需要,逼使教徒早婚,反對自瀆更會增加性行為的機會,反對避孕、墮胎更會增加後代。此為重量生殖形。
批評
[編輯]基因複製的一致性很高,但文化學習的突變率可能很高,而且文化創新通常不是隨機的,但基因突變沒有方向。[13]
生物演化依賴顆粒性的遺傳(不會混合的基因),但文化遺傳可能是混合性的[14]。
演化生物學家Earnst Mayr稱「模因」是「概念」的無謂的同義詞(unnecessary synonym),概念不會一直待在同一個個體或世代內,而且可能在書本中待很久,這些特點和生物演化不同,因此文化的演變不能和生物演化作類比[15]。
參考文獻
[編輯]- ^ Burman, J. T. (2012).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memes: Biography of an unscientific object, 1976–1999.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20(1), 75-104.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oi:10.1162/POSC_a_00057
- ^ Radim Chvaja. Why Did Memetics Fail? Comparative Case Stud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2020, 28 (4): 542–570. doi:10.1162/posc_a_00350.
- ^ 自私的基因.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217. ISBN 9787508634159.
- ^ 周慶華. 反全球化的新語境.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2010年4月. ISBN 9789862214220.
- ^ {周慶華. 後全球化時代的語文教育. 國立臺東大學(秀威代理). 2011年7月. ISBN 9789860281989.
- ^ 6.0 6.1 6.2 matrix. 音乐的自然选择. 2009-12-22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solidot20091222」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陳蓉霞譯:上帝的迷思
- ^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編著的文集《心我論》收入了《自私的基因》部分文字,其中譯本(陳魯明譯)使用此譯名。ISBN 9787532723003
- ^ 9.0 9.1 Dennett, Daniel.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911991. ISBN 0-316-18065-3.
- ^ Dawkins, Richard. A Devil's Chaplain: Reflections on Hope, Lies, Science, and Love. Boston: Mariner Books. 2004: 263. ISBN 0-618-48539-2.
- ^ McNamara, Adam. Can we Measure Memes. Frontiers in Evolutionary Neuroscience 3. 20112011. doi:10.3389/fnevo.2011.00001.
- ^ 12.0 12.1 Blackmore, Susan. Imit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a meme (PDF). Journal of Memetics - 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1998 [2012-1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26).
- ^ Benitez Bribiesca, Luis, Memetics: A dangerous idea (PDF), Interciencia: Revista de Ciencia y Technologia de América (Venezuela: Asociación Interciencia), January 2001, 26 (1): 29–31 [2010-02-11], ISSN 0378-184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7-04),
If the mutation rate is high and takes place over short periods, as memetics predict, instead of selection, adaptation and survival a chaotic disintegration occurs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errors.
- ^ Orr, H. A. Dennett’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1996, 50 (1): 467–472.
- ^ Mayr, Ernst. The objects of sel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tanford University's HighWire Press). 1997, 94 (6): 2091–2094 [2015-06-21]. PMC 33654 . PMID 9122151. doi:10.1073/pnas.94.6.20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 布拉克摩爾(Susan Blackmore),《迷因:文化基因?》,出自《科學人》。繁體中文版,2005年11月,第45期:78-87頁。
- 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Elias Aboujaoude),《人格,無法離線-網路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繁體中文版,2012年10月初版一刷,第64-65頁,財信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