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公國
塞爾維亞公國 Кнежевина Србија Kneževina Srbija | |||||||||
---|---|---|---|---|---|---|---|---|---|
1817年—1882年 | |||||||||
地位 | 公國 | ||||||||
首都 | 克拉古耶瓦茨 貝爾格萊德 | ||||||||
歷史 | |||||||||
• 建立 | 1817年 | ||||||||
• 奧斯曼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王國 | 1830年 | ||||||||
• 新憲法出台,宣佈獨立 | 1869年 | ||||||||
• 獲得廣泛國際承認 | 1878年 | ||||||||
• 建立塞爾維亞王國 | 1882年 | ||||||||
|
塞爾維亞歷史 |
---|
歷史系列條目 |
塞爾維亞主題 |
塞爾維亞公國(塞爾維亞語:Кнежевина Србија,拉丁字母轉寫:Kneževina Srbija)歷史上存在於巴爾幹地區的一個國家,是塞爾維亞人民歷經1804-1817年的塞爾維亞革命後,終於在俄國協助下,於1817年逼迫鄂圖曼土耳其允許其半自治的世襲公國[1]。1817年,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的領導人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與奧斯曼帝國官員Marashli Pasha達成一項不成文的談判協議。塞爾維亞公國的成立標誌着塞爾維亞革命結束。隨後,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於1828年、1829年被公佈,最終在1830年公佈了《花廳御詔》。
歷史
[編輯]儘管受到了奧斯曼帝國當局及其殘忍的壓迫和復仇(在革命期間尤其明顯),不過1804年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的領導人「黑喬治」彼得羅維奇,成功將奧斯曼土耳其驅逐出塞爾維亞。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1812)結束後,拿破崙發動俄法戰爭,塞爾維亞革命失去了俄羅斯的支持,1813年奧斯曼土耳其擊敗了塞爾維亞革命者,「黑喬治」彼得羅維奇流亡奧地利。
1815年米洛斯·奧布雷諾維奇領導的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完成了他們的目的——在經過土耳其人幾個世紀的統治之後讓塞爾維亞實現自治。1817年「黑喬治」彼得羅維奇回到塞爾維亞後遇刺死亡。1829年,希臘獲得了完全獨立,塞爾維亞獲得了自治。土耳其人在1830年《花廳御詔》中承認了塞爾維亞公國的自治地位。米洛斯·奧布雷諾維奇成為統治塞爾維亞的世襲公爵。
最初,塞爾維亞公國的領土只有原先的貝爾格萊德地區,但在1831年至1833年期間,公國向東、南、西方向均有擴張。1867年,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撤出了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公國確保了其事實上的獨立。1869年出台了新的憲法,這部憲法將塞爾維亞定義為一個獨立國家。1878年柏林會議後,塞爾維亞獲得徹底獨立,領土也向東南方向擴大了。塞爾維亞公國一直持續到1882年成立塞爾維亞王國。
統治者
[編輯]除了一段時間的卡拉格奧爾基維奇王朝以外,塞爾維亞公國大部分時間都在奧布雷諾維奇王朝的統治下[2]:
- 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一世 (1815-1839)
- 米蘭·奧布雷諾維奇二世(1839):執政26天後薨
- 米哈伊洛·奧布雷諾維奇三世 (1839-1842)
奧爾基維奇王朝
- 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一世 (1858-1860):第二次執政
- 米哈伊洛·奧布雷諾維奇三世 (1860-1868):第二次執政
- 米蘭·奧布雷諾維奇四世 (1868-1882)
地圖
[編輯]-
1817年的塞爾維亞公國
-
1833年的塞爾維亞公國
-
1848年的塞爾維亞公國與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
-
1878年的塞爾維亞公國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