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姓之戎
外觀
己姓之戎,中國古代部落國家,為西戎之一,姓己姓。己姓之戎在春秋時代開始有記載,活動區域在今中國山東省及河南省一帶。後被魯國及衛國等諸侯滅亡。
概論
[編輯]相傳為昆吾氏之後,國君為己姓,歷史記錄不多。在春秋時期,己姓之戎的聚落,稱戎州,分布在曹國、魯國及衛國附近[1]。
在魯國附近,有己姓之戎居住,位於今山東省曹縣附近。前721年,魯隱公與己姓之戎在潛地會面,後在唐地會盟[2]。
在衛國近郊,也有己姓戎居住的戎州。在衛後莊公時,派兵將其併吞[3]。
來源
[編輯]《史記》記載,在周襄王時,北狄入侵,居於陸渾至衛國一帶[4]
學術考證
[編輯]台灣學者姚大中[6]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黃烈[7]、翦伯贊[8]等,主張所有西戎族群皆為羌族。中華民國學者劉文起[9],認為陸渾戎、姜戎、允姓之戎等,皆為羌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澐認為,西戎是先秦時由華夏人群分裂出來的一支[10][11]。
註釋
[編輯]- ^ 杜佑《通典》〈州郡〉:「古之戎州,己氏之邑。蓋昆吾之後,別在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國。己氏,戎君姓也,漢曰己氏縣也。」
- ^ 2.0 2.1 《春秋》〈隱公二年〉:「二年,春,公會戎於潛。」《左傳》:「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
- ^ 《左傳》〈哀公17年〉:「初,公登城以望,見戎州,問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難作,辛巳,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闔門而請,弗許,踰於北方而隊,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踰從公,戎州人殺之。公入於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髮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髢。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與女璧。』,己氏曰:『殺女,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衛人復公孫般師而立之。」
- ^ 《史記》〈匈奴列傳〉:「初,周襄王欲伐鄭,故娶戎狄女為後,與戎狄兵共伐鄭。已而黜狄後,狄後怨,而襄王後母曰惠後,有子子帶,欲立之,於是惠後與狄後、子帶為內應,開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暴虐中國。中國疾之,故詩人歌之曰:『戎狄是應』,『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出輿彭彭,城彼朔方』」。
- ^ 杜預註:「戎夷狄蠻,皆氐羌之別種也。」
- ^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中國史卷二)》,台灣:三民書局,1992年二版。
- ^ 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 ^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 ^ 劉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出版
-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來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復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