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戰爭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0年4月20日) |
法國大革命戰爭 | |||||||||
---|---|---|---|---|---|---|---|---|---|
瓦爾密戰役(1792年9月20日) | |||||||||
| |||||||||
參戰方 | |||||||||
南尼德蘭農民軍 聖多明戈起義者 美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法國大革命戰爭(法語: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間新建立的法蘭西共和國和反法同盟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在軍事史上有重大意義,是歷史上的第一場「現代戰爭」。在民族主義激勵下的法國公民組成的軍隊打敗了歐洲各國的職業軍人,顯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結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隊開創了以普遍徵兵制,就地補給制和多兵種合成編制為核心的現代軍事體制,成為現代軍事體制的先導。新興的民族主義和軍事制度,隨著拿破崙戰爭傳遍了歐洲,徹底改變了人類戰爭的形態,使得席捲全民的殘酷的世界大戰成為可能。
歷史概述
[編輯]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的出逃失敗被捕,加劇了法國人民對外國干涉的擔心,也激化了歐洲君主對共和國的敵視。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地利宣戰;8月,奧地利與普魯士聯軍進逼巴黎,要求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共和國的生存一度面臨危機。但9月20日,臨時組織的法軍憑藉「保衛共和國」的高昂熱情,在瓦爾密戰役中出人意料的擊敗了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了不利的戰局。
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民公會以叛國罪為由,處死了路易十六。這一行動激怒了歐洲幾乎所有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德意志和義大利諸邦都加入了反法同盟,共和國再度面臨危機。卡諾將軍對法國軍制進行重大改革,實行全國普遍徵兵制,成年法國人都加入了軍隊。軍事改革還包括:就地解決補給,多兵種混合編成。戰術上的改進包括:使用步兵縱隊代替步兵橫隊,以利於快速機動;大量使用散兵;大規模集中使用炮兵。經過改革的法國軍隊成了一支足以和歐洲各國職業軍隊抗衡的大軍。法國和反法同盟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多年的拉鋸戰。1797年1月14日,拿破崙·波拿巴指揮法軍在里沃利戰役贏得了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奧地利被迫和談。法國贏得了對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799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那不勒斯,葡萄牙,和部分德意志邦國再次結成反法同盟。反法同盟在戰場上取得了節節勝利,但1800年俄國退出同盟給了法國以喘息之機。遠在非洲指揮埃及遠征軍的拿破崙秘密返回法國,重組政府和軍隊。1800年6月14日,法軍在拿破崙指揮下取得了馬倫哥之役的勝利,瓦解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1802年3月27日,亞眠和約簽訂,英國和法國也結束了戰爭狀態。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歐洲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但很快就捲入了規模更大的拿破崙戰爭。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腳註
[編輯]